人民日报评:母婴室改育婴室

从'母婴室'到'育婴室',一词之变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。商场更名后父亲使用率提升三倍,家庭客流量增长15%,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,更是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一步。

近日,全国多个城市的商场悄然掀起一场关于"母婴室"的更名潮。北京朝阳大悦城、上海环球港、广州天河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将原有的"母婴室"标识更换为"育婴室"。这一字之差的改动,看似微不足道,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。8月21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评论文章指出:"从'母婴室'到'育婴室',一词之变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。"

这场名称变革背后,蕴含着社会对育儿责任认知的转变。传统"母婴室"的命名将育儿责任天然地与母亲绑定,而"育婴室"则更加强调育儿是父母共同的责任。据百度百家号报道,南京德基广场在改造后的育婴室内增设了可调节高度的尿布台、带安全扣的哺乳椅,甚至配备了温奶器和消毒柜等设施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空间开始出现更多父亲的身影。商场监控数据显示,更名后男性使用育婴设施的比例从原来的不足5%上升至18%。

这种改变并非偶然。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和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的出台,社会对育儿支持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新华报业网的调查显示,在参与问卷的2000个家庭中,76%的受访者认为"育婴室"的命名更具包容性,能够鼓励父亲更多参与育儿活动。一位带着8个月大女儿逛商场的张先生表示:"以前总觉得进母婴室很尴尬,现在带着孩子进育婴室就自然多了,工作人员也会主动提供帮助。"

从国际视野来看,这种名称变革也符合全球育儿设施发展的趋势。青年网评论文章指出,在日本、新加坡等国家,类似的设施普遍采用"育儿室""家庭室"等中性名称,北欧国家更是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在公共场所设置配备游戏区的"父母室"。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认为:"名称的改变只是第一步,关键在于通过设施升级和服务优化,真正构建起家庭友好型社会环境。"

这种改变反映了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。传统观念中,育儿被视为母亲的"天职",而父亲往往被排除在婴幼儿日常照料之外。商场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,其设施命名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。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90后父母中有82%会优先选择配备完善育婴设施的商场消费。这意味着,商场的这一改变不仅具有社会意义,也蕴含着经济价值。上海环球港的统计数据显示,自更名并升级育婴设施后,周末家庭客流量增加了15%,相关儿童业态销售额增长超过20%。

#人民日报评母婴室改育婴室#

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:葫芦娱乐工作室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

推荐阅读